哈喽小伙伴们,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或多或少的都会接触到冬至节气有什么习俗方面的一些说法,有的小伙伴还不是很了解,今天就给大家详细的介绍一下关于冬至节气有什么习俗的相关内容。
(资料图片)
冬至是24节气的第22个节气,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下面一起来看看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冬至节气有什么习俗,欢迎阅读,仅供参考。
冬至节气习俗有哪些
贺冬
前面我们讲了,古人认为冬至是大吉之日,是上天赐予的福气,预示否极泰来、时来运转,值得庆贺。所以在冬至时节,古人有贺冬的习俗。
因此,《汉书》中有“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的说法。
除此之外,《后汉书》也有“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的记载。意思就是说,为了贺冬,朝廷上下在冬至这天要放假休息,让文武百官和百姓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而为了过节,亲朋好友之间互相馈赠美食、相互拜访就必不可少了。
祈福
在古代,由于科技和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下,所以官方和民间都会定期或不定期的祈福。作为古代仅次于过年的时节和日子,在冬至祈福就成为了古时人们非常重要的一个习俗,其目的是为了祈求消除疫疾,减少荒年、饥饿与死亡。
所以,《周礼春官·神仕》就有“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的记载。
祭祀
与祈福相应的,冬至也是祭天祀祖的日子。
因此,在古代冬至日,皇帝要到郊外举行隆重庄严的祭天大典(谓之“冬至郊天”),以表达人们对于天地滋润、哺育万物的感恩之情以及为天下苍生祈求风调雨顺的愿望;而百姓也要在这一天拜见父母尊长,祭祀先祖(“冬至,祀先,拜尊长,如元旦仪”,河北《深泽县志》)。
吃饺子
在中国北方地区,一直有冬至吃饺子的习俗。因此,有“冬至到,吃水饺”、“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等说法。当然,这里的“十月一”主要是为了读起来顺口,并不是确指十月初一,而应当理解为农历十一月。
饺子原名“娇耳”,据传是我国东汉时期著名的“医圣”——张仲景发明的,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了。而冬至吃饺子,也正是为了纪念“医圣”张仲景在冬至时舍药而形成的习俗。
据说张仲景告老还乡回到南阳时,正值大雪纷飞的冬日。当时,张仲景因看见不少父老乡亲耳朵被冻烂了而感到非常难过,就吩咐其弟子就地搭起医棚,把一些驱寒药材放到锅里煮熟,然后捞出来剁碎,再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样子,最后放入锅中煮熟,做成了一种叫“祛寒娇耳汤”的药物施舍给父老乡亲们食用。结果,乡亲们被冻烂的耳朵都被治好了。后来,为了纪念张仲景,每逢冬至人们便模仿着做饺子吃,因此形成了吃饺子的习俗,并流传至今。
汤圆
在中国南方地区,则有冬至吃汤圆的习俗。即便如今,汤圆也是冬至的必备食品。
汤圆其实是一种用糯米粉制成的圆形甜品,代表着“团圆、圆满”,而冬至吃的汤圆又有一个专属的名称,叫“冬至团”。因此,古人有诗云,“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
此外,在中国古代,南方地区的人们都很看重冬至,把冬至当作团圆节。因此就有了我们前面提到的到了冬至时节回家过“冬节”的习俗。
冬至有什么讲究
冬至回娘家
在我国北方有些城市认为冬至不能回娘家。这是由于过于传统的习俗中,“三从四德”的封建礼教对媳妇的约束。过去的媳妇会在秋收后回娘家居住,因此有了冬至的时候回婆家的习俗。虽然说现代社会如果还要再严格遵守很没有自由,但是如果家人有特别在意这些传统习俗的,作为晚辈的我们最好和气的与家人商量,冬至是团圆的节日,切不可因此与家人失了和气。
冬至结婚
一般来说节气前后都不宜结婚。古人认为结婚的日子,要避开四立四至前一天,即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和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前一天不可用,宇宙气场处于混沌未开状态,传统习俗中认为此为四绝日及四离日,在此时结婚为不吉。
通常我们选择结婚的吉日都比较慎重,因此小编建议大家最好避开冬至日另择他日,让婚姻有一个大家都放心满意的开端会更好。
冬至出门
在冬至的传说中,不是不能出门,是不能出远门。
因为冬至的白最最短,因而有传说这天是天狗来人间寻找化身的时候,所以你不光不能出远门,天黑了也不要乱走哦。也有说在盘古开天之时,正是冬至的时候这时候由于天才刚被打开,万恶无首,天地遨游。不过在现在城市中夜晚也灯火通明,人们工作学习也经常夜归,也是无可奈何之事,不需要太过在意。
当然如果能再点回家,既能防止夜晚的寒冷,又能防止各种意外发生,则肯定比夜晚还在外游荡更为安全。
冬至是鬼节
有许多人会认为冬至这一天是鬼节,其实许多有祭祀习俗的节日节气都会被人认为是鬼节,但是为人所承认的我国鬼节只有三个节日:清明、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寒衣节(农历十月初一)。
冬至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古人对冬至的说法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很多地区在冬至这一天有祭天祭祖的习俗,一般当天都会早点回家,因为天黑的早,阴极之至,故有鬼节之说。
冬至做什么事情
1、享祀先祖
福建省流行冬至祭祀始祖的风俗,如万历《建阳县志》说:“是日大族行祭始祖之礼。”福建祀祖用专门制作的粉米圆子。清人冬至祀祖一般是祀于家,祭于墓,聚族而居的南方。往往像清明和中元一样,在家庙祭祀祖先。
2、吃饺子
冬至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冬至过节是汉族传统节日之一,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在冬至这一天中国南北方会有不同的习俗,北方大部分地区会吃饺子、南方会吃汤圆,还有谚语:冬至到,吃水饺,以及关于该节气的诗词和影视作品。
3、吃汤圆
吃汤圆在明、清时期已经约定俗成。在冬至这天,要“作粉圆”或“粉糯米为丸”。这些在史料上也有正式的记载,称“冬至,粉糯米为丸,名‘汤圆’”。做好汤圆后要祀神祭祖,而后合家围吃汤圆,叫做“添岁”。所以,冬至吃汤圆,古而有之。
4、九九消寒
冬至一到,便进入数九寒天。中国民间将冬至叫做交九或数九,即从冬至开始,每9天分为一个“九”,共分9个“九”,数到81天时便“九尽桃花开”。
中国传统文化中,九为极数,乃最大、最多、最长久的概念。九个九即八十一更是“最大不过”之数。古代中国人民认为过了冬至日的九九八十一日,春天肯定经已到来。
5、馄饨
过去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战乱,能过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所以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吃馄饨。
免责声明:本文不构成任何商业建议,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本站发布的图文一切为分享交流,传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内容仅供参考
关键词: